定义
龙是中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神话传说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是风和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龙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
造型形象
东汉班固《汉书》:“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同为宋人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到了明代,龙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起来,《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而宋代画家董羽则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这是21世纪得到认可较多的说法,也是目前龙雕塑的造型根本,几乎所有的龙形雕塑都是以此为据进行雕琢制作而成的。
来源与起因
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还不能独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释自身来源,对自然界充满幻想、憧憬乃至畏惧,崇拜各种比人类更强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这就是图腾和鬼神产生的社会基础。龙图腾形成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时代。史书记载,华夏始祖伏羲曾在黄河一带目睹了一只龙首马身的异兽,有感而发,于是发明了八卦,并且从此以龙作为部落标记,号称龙师。伏羲部落中的官员,均以龙命名。有昊英潜龙氏、大庭居龙氏、浑沌降龙氏、阴康土龙氏、栗陆水龙氏。整个伏羲部落就是一个龙氏的国度。
种类划分
青龙:为“四圣”、“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天之四灵”之一,又称为苍龙,代表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方青龙”。
应龙:又名飞龙,亦作黄龙,是背生双翼的龙。
虺:《述异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
虬:虬龙是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一说是无角的幼龙。
螭: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类龙生物。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火龙:能喷火的龙。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行龙:传说鲤化蛟,蛟化龙,而当龙达到一定境界时,会化为行龙。
鱼化龙: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讲述的就是龙鱼互变的关系。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按制作材质划分:石雕龙、铜雕龙、不锈钢龙雕塑;
按造型划分:龙柱、龙头、景观龙雕塑、生肖龙等;
文化影响
在中国,龙文化、龙的传说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中国龙文化内涵丰富,从性质和内涵来看,龙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型:宗教龙、政治龙和艺术龙。宗教龙即把龙当作圣物或神灵来崇拜,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等。政治龙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崇拜龙的心理,把帝王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以维护统治。艺术龙就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对龙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绘画、舞蹈、神话传说、竞技活动等方式表现龙。
龙生九子
据明人李东阳《怀麓堂集》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囚牛:性喜音乐,旧时多刻于胡琴头上。
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
嘲风:喜好冒险,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常把它安在钟上。
狻猊:形如狮,喜欢蹲坐。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
赑屃:似龟,好负重。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
狴犴:平生好讼,其形似虎,往往刻于狱门之上。
负屃:平生好文,常盘绕在石碑碑文头顶。
螭吻: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作建筑物上的吻兽。
不过民间传说中之龙子远不止上述九位,九乃虚指,以示数量之多;又是阳极之贵数,以示地位尊崇。折射出我中华先人对子孙众多的期盼、对变异性的破解以及对后来习得的肯定的文化理念。
中国龙文化
龙文化历久不衰,与古代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分不开。龙文化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内部创新完成的。观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龙艺术形态,从无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从无足到有足,可看出龙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
龙的形象是古代中国人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从而使其形象更为完整。比如,唐宋时期龙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增加了龙的威信感。
古代龙文化丰富多彩,与古代中国人的包容精神分不开。中国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印度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中国人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包容与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龙王,丰富了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从古代中国人描述的龙形象来看,龙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能上九天,能潜深渊。各种艺术中的龙形象,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这些都是古代龙开拓进取精神的表现。
中国龙的艺术形象,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虽与儒教、道教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不附属于任何一种宗教。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其中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历史上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龙崇拜,如祭龙求雨、祭龙求子、祭龙求平安和“真龙天子”等观念,应予以抛弃。但艺术性和民间性的龙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舞龙灯、赛龙舟等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在当代,还应当发挥龙文化的凝聚作用。龙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在历史上,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以“龙”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在宣传和弘扬龙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
风水作用
龙,除了代表权威之外,也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在家中摆放一些龙的装饰品,希望藉此增加祥瑞之气。中国古代的四灵中,龙能变化、凤能治乱、龟兆吉凶、麟性仁厚,然而,由于龙有着其独特的神性变化,故能居中国四灵之首。在风水学方面,龙更有生旺气及制煞之效。
一、龙可以招财
龙若能与水配合,便会显得格外生猛,反之,将龙放置于干涸的地方,便会有“龙游浅水遭虾戏”之虑。若想在家中摆放龙形的装饰品,只宜摆放于近水之处,例如可以把龙的装饰品放在鱼缸的顶部,又或可放在鱼缸两旁,便可收生旺之效,若能同时摆在屋主的财位或者北方位,则效果最佳,对自己的财位不清楚的可咨询易安居老师。需要注意的是:貔貅、财神等与龙不同,摆放貔貅或者财神时不能对着鱼缸,否则有见财化水之虞!
二、龙可以制煞化解小人
在现代风水学上,龙是用来除小人、化煞的风水法物。家宅的青龙方摆放一只龙便能够起到除小人免是非的作用;如果家宅的白虎方位煞气太重,亦适宜在青龙方位摆放瑞龙,以化解白虎伤人之害。然而化解煞气最佳风水物莫过于“九转青龙乾坤鼎”,汇聚了九条青龙的威力,能化解宅中大小煞气。如果家中男丁稀少,女性多时造成阴盛阳衰或者家宅阴气重时,亦可安置龙以增强阳气。
三、龙有利于升职旺贵人
对于工薪阶层或者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人而言,在公司或单位里最忌讳的莫过于小人当道,背后放箭,使其难以升迁,功亏一篑。由于龙可以化解小人是非,旺贵人运势,因此对于在单位工作尤其是公职人员尤其重要,可将其摆放在办公桌的青龙方。如果摆放龙与官印结合而成的“神龙宝印”,其效果是最佳的,因为龙印乃古代帝王权威象征,可大大加强个人权威。
四、摆放龙的风水物时需要注意的方面
1、龙最好面对海或河。如房屋前是有河流的,是最佳摆放对象,不过要注意的是,若是污水或阴沟,则免了,这样会起反作用。
2、龙不宜朝向卧室。龙为威猛之物,所以一般不朝向卧室。特别有些红眼睛的龙是不可以朝着睡床或小孩的卧室,易使人受惊。
3、对生肖属狗的人为不利。因为狗与龙相冲,所以属狗的人不建议摆放龙。
4、摆放龙饰物的数目,适宜一条、两条或九条。不过,若是有九条龙的图画,则其中央应该有一条龙作为主角,否则便会变成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招惹口舌是非,造成家宅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