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石雕龙柱即龙形浮雕柱体,有圆形和棱形,柱身以高浮雕的形式雕刻云龙,柱上横贯一块美丽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际,顶端承露盘上的蹲兽,以各种石材雕刻制作而成,包括但不限于:花岗岩、砂岩、青石、晚霞红、汉白玉、芝麻灰等大理石。石雕龙柱素有吉祥、华贵、诚信等意,是单位公司、家居、办公装饰、园林观赏、馈赠等之佳品!立在广场路边成为景观和地标。
龙柱又称“蟒柱”或“蟠龙柱”,位置在三川殿及正殿,是用来支撑建筑物的重量,龙柱大致可分成朴拙期、圆融期、成熟期与繁丽期。清中叶以前一柱雕一龙,整体观之仍是细瘦的龙柱,雕刻风格朴拙,此期称为“朴拙期”;清中叶,八角柱体开始出现,龙身与龙柱仍结合为一体,但脚爪已开始脱离柱身成镂空状,全身扭转,曲度变大,风格趋于成熟但不失古拙风味,此期称为“圆融期”;清末叶,以八角柱取代圆柱,仍维持一柱一龙的风格,龙身比柱体浮突许多,龙身间的装饰也增多,细节雕刻精采,此期称为“成熟期”;日治时期起,龙柱的雕刻风格变的华丽,有时一柱雕双龙,点缀的人物及纹饰佈满了整个柱子,由外观之,柱身约是早期的两倍,整体给人繁密的感觉,此期便称为“繁丽期”。
用料
石雕龙柱是采用圆雕,透雕,线雕,平雕,浮雕,画雕,影雕等多种工艺雕刻而成的龙形浮雕柱体。通常选用汉白玉、银灰白石、雪花白、青石等石料。常用的石材有:天青墨玉、霞玉、缅甸玉、汉白玉、墨玉、佘太玉、砂岩、大理石、花岗石、银灰白石、雪花白等石材玉料。
雕刻步骤
石雕龙柱雕刻基本步骤有三,一是打呸,二是粗雕,三是细雕。
- 所谓打呸,就是在选料等前期工序结束后,雕艺师会进行的第一步的核心工程。
- 在经过上一步工序的处理后,石雕龙柱已经有一定的轮廓了,但是却是很粗糙的半成品,粗雕的目的是为了将龙柱的轮廓线条处理的更精致一些。
- 精雕可以算是石雕龙柱雕刻当中的最后一步,其涉及修整、打磨、局部抛光等工序,是考验工艺师耐心的一项工程,龙柱之所以难以制作是因为其工序繁杂涉及到的工艺几乎囊括了所有石雕技艺。
作用与意义
古时候的龙柱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故宫门前龙柱上面的蹲兽,兽头望向宫外,它的含义是老百姓们希望当权者不要只是在皇城里休闲娱乐,而应该多到宫外体察民情;与此同时,在故宫后面的龙柱上也有一头蹲兽,名字唤作犼,犼的头则朝向宫内,它的含义是催促当权者不要迷恋外面的花花世界,要快快回宫,处理朝政。现代社会中,标识作用已经不再是龙柱的了(取而代之的精神堡垒或导向牌),而龙柱上的龙是神灵瑞兽,神灵瑞兽占有相当之地位,它反映了民族文化中的信仰、幻想,及对于国泰民安世界之企望。
如何欣赏龙柱?
台湾寺庙的龙柱又称“蟠龙柱”,指未升天的龙。盘绕在柱子上,有壮观瞻,欢迎访客之意。“龙”据说为神灵之精,是四灵之首。历代皇帝接自託为龙转世,元朝后便规定,只有皇帝才可使用五爪金龙的文样,民间寺庙只能用三爪或四爪,并称为“蟒”,所以庙裡的龙柱其实应称为“蟒柱”,只是大家还是称“龙柱”较为顺口。据说龙有 9大特徵,分别是:骆驼的头、鹿的鹿角、狮子的鬃毛、牛的嘴巴、狗的鼻子、蛇的身体、鱼的鳞片、鸡的鸡爪、虾的眼睛。
龙身缠绕柱子一周,通常是头下尾上,较近代的庙宇才在一柱上作双龙,称为“天翻地覆”法。位于艋舺龙山寺的三川殿上之“铜铸龙柱”,为西元1918年由台北名匠洪坤福和李禄星所做之作品,採一柱单条龙之作法,姿态灵动活跃,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