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牌坊是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是封建社会时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石雕牌坊则是以石材雕刻制作而成的建筑结构,常用的石材有大理石、青石或花岗岩等。
起源
牌坊是从汉阙(汉代建筑)发展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已几近成熟,到明、清时期,其制作工艺则已登峰造极,并从实用性衍化成为一种纪念性建筑,被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昭示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等。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
另有一种说法是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唐代时期,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分类
按照形式划分:“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按柱子的数量分:一间二柱(单门牌坊)、三间四柱(三门牌坊)、五间六柱(五门牌坊)等
按楼层分: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
按制作材质分:木牌楼、琉璃牌楼(用黄、绿琉璃砖嵌砌壁面)、石牌楼、水泥牌楼、彩牌楼(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色彩缤纷)、铜制牌坊等。
按照建造意图划分:寺庙牌坊、功德牌坊、百岁坊(也称百寿坊)、节孝坊(贞节、孝道)、标志坊(标志科举成就的)、陵墓牌坊等。
按应用场所分:街道牌坊、广场牌坊、公园牌坊、景区牌坊、小区牌坊、农村牌坊、寺庙牌坊等等,一般都至于道路入口或大门。
分布与发展
老北京的牌楼比别的城市多。元大都时,全城分为五十坊,明代分为四城三十六坊,清代分五城,但坊没变,这也是北京牌楼多的一个原因。
苏州街巷中也多立牌坊,可惜解放后大量拆除移建。
皖南徽州地区,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闻名遐迩的建筑,被誉为古建“三绝”,几乎成了徽州的标志。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美誉,原有牌坊一千多个,现尚存有百余个,形态各异,被誉为“牌坊之乡”。
现代城市建设中牌坊则多被用为有传统特色的标志物,建于风景区或街区等入口位置其中粗制滥造、比例失调者众多,但也不乏精美壮观的成功之作。